返回首页 中文版 English Français联系我们
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唐模文物古迹考

2014-03-22 15:21:01作者:

      唐模位于黄山南麓,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田园风光幽雅别致,水口园林硕果仅存,亭坊街桥古韵悠悠……谚云:“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足见其风俗之淳、屋宇之精、景色之美,是安徽省人民政府确认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唐模居于众山环抱之中: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筠谷和陈村二溪在村西汇聚,合为檀干,穿村而过。风水理论认为,水象征时间和财富。具有“水口”园林特色的唐模,被誉为徽州盆地上最美丽的村庄,其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千年银杏之茂、造湖娱亲之孝、镜亭碑刻之精和同胞翰林之誉,至今传诵不衰。
  据史料记载,最早来唐模的是汪姓。大唐越国公汪华族人汪思立,因感原住地绩溪人丁不旺,便有动迁唐模之举。其时汪思立年近古稀,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信徒,精于天文地理,十分相信风水龙脉。他运用八卦理论寻觅风水宝地,最后相中现名“唐模塘”和“宗汪”这两处地方,但仍不能决断。为此他在两处各植银杏一株,结果“宗汪”一处的银杏成活了。于是汪思立当机立断,择定“宗汪”,率领儿孙在成活银杏近处的狮子山下建房打井,定居下来,正式命其驻地为“宗汪”,意为汪姓氏族荣宗耀祖之地。
  关于唐模的得名,明成化、弘治间潜口人汪茂升所撰《吾宗敬思流芳序》中有云:“唐末予祖馗公再迁平聊乡唐模,族盖昌炽,有忠烈遗风,人谓唐朝规模,故名所居曰‘唐模’”。
  南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许姓方由郡北许村迁入唐模,为桂二公一世始祖。宗谱开宗明义写道:“桂二公开基唐模,淳祐五年依姑居。”据此,唐模许族之建立,始于南宋理宗淳祐五年。此前,虽有汪、吴、程诸姓先驻,但均以繁衍不旺等原因,而使许姓成为唐模的主姓,聚族而居。
  徽州人民自古就有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山多地少,交通极不方便。但徽州人穷则思变,不甘寂寞,寻找各种机遇,走出大山,闯荡世界。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被誉为“徽骆驼精神”。以从事盐业经营为例:盐为生活必需品,生产成本较低,而利润丰厚。明末清初,许多徽州商人一开始就瞄准了盐业,致力经营。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再向典当、茶叶、木材、油漆诸业扩展。如许承尧先生之高、曾祖就是在嘉庆、道光年间以盐业致富的。又如骏惠堂之许德凝在江都有“盐务太翁”之称。继善堂之许天赠,攀上了两浙都转盐运使司都运使盐官之职。据《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前言载:“两淮盐务,徽商几执诸盐商之牛耳。”又陈去病撰《五石脂》谓:“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至于典当,则以尚义门四房“许翁”之“三十六典”为代表,乾隆年间最为鼎盛。许承尧先生《歙事闲谭》卷十七中有《唐模许翁》一篇,转载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许翁散财》故事,渲染了当时徽商的庞大、富有。

    明、清徽商鼎盛数百年,遍及全国。但其一开始,缺乏社会基础,因而崇尚儒读,以求显达。一时学风大盛,席卷徽州大地,蔚成“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良好读书风气。商以利厚,儒为名高,贾儒结合,儒政相通。或先贾后儒,或先儒后贾,然后入仕,达到名利相孚,作为一生理想的归宿。其目的在于与封建势力相粘合,以期保商护商、良性循环。这种儒商,就成了当年徽商的特点。商为徽州地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儒给徽州文化带来了巨大繁荣,终至人文郁起,蔚为大观!
  就唐模而言,许氏宗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唐模代出名人。许承尧《歙事闲谭》载:“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有题名榜,有清一代,吾歙本籍、寄籍之官京朝取科第者皆与焉,录之以备参考……”进士计296人,其中许族有,顺治乙未许书,康熙丙辰许承宣、乙丑许承家、丁丑许迎年,乾隆丁巳许宗峻、乙未许烺,道光壬午年许球,光绪甲辰许承尧。举人约近千人,兹不一一列举。
  上述诸名人,以许承宣、许宣家及许承尧三翰林业绩最著,声名最远。
  唐模村东跨石板大路而筑的“同胞翰林”牌坊,便是康熙皇帝旌表许氏兄弟所赐予的恩荣。它既是许氏家族“学而优则仕”的历史丰碑,又是徽商贾而好儒的真实写照。“同胞翰林”指的便是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于清康熙年间先后考取进士并被钦点翰林之科举佳话。清代学者王士祯《冶春》诗“云间洛下齐名士,白岳黄山两逸民”和“四世簪缨,一门风雅”及“时推为江左巨室,兄弟并有才名”等颂词,指的就是承宣、承家兄弟。
  许承宣,字力臣,号筠庵,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进士。许承宣入仕后,有一段连升三级的佳话。据清代官职表《清史稿官职制》载,翰林院庶吉士官职为“七品”,属进士出身文林郎,职掌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但许承宣仕途通畅,接二连三擢升。据牌坊所题文字记载:“康熙丙辰科会试第十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工科给事中升本科掌印给事中。”从庶吉士改授工科(工部)给事中为‘七品’升‘从五品’,又升本科掌印给事中为‘正五品’。从新科进士出身的文林郎熬到工部给事中,按常规提升总须十余年光景。再升到工部侍郎、工部尚书时,人已年迈不善事务了。对许承宣的官场机遇,从康熙钦颁《清工部史纲·破诸侯》六部官员安排一则之中便可窥一斑。自唐以后,历代朝廷都设六部。即:吏、户、礼、刑、兵、工。有人曾对此六部权益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作比喻。即“吏贵,户富,刑威,兵武,礼贫,工贱”云云。工部是掌管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机构。故封建虚荣观念认为工部地位较低贱。但在清康熙继位后,国初平定,是大兴土木、大搞建设的时机。基本建设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部掌管资金挥霍大权,地位虽贱,却是肥缺。同时,清工部的地位比其它朝代,有其特殊之别,实权多操纵在工科给事中之手。给事中管辖下,有基层厂所,如皇木厂、琉璃窑、营造所等。这些厂所又由工部四个司中的司员充当为“监”。每每工程与承包商估价后,工部有关各员,可例取二成“回扣”纳入私囊。一般工部官员都由满人担任。其它五部却是满、汉基本持平。五品给事中年俸禄不过一百六两纹银,再加上有限的车马出行费,供五品官家之排场用度及一家人生计,也较棘手。由于工部官员有额外回扣,并大有积余私建府邸宅园,而皇家宫阙却不能按质按期竣工。康熙后来觉察其中隐情,遂于乙丑年(公元1685年)颁《清工部吏纲·破诸侯》,对工部作了人事改革,规定“工部给事中由原十六名满员须充渗汉员四人”,一来充当监督,二来因康熙多次南巡,迷恋江南园林,用汉员便于征集江南工匠修皇家园林。因此有些江南人就被授任工部官员,许承宣也就被破格提升工科掌印给事中了。
  许承家,字师六,号来庵。康熙乙丑进士,为科会试钦定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官编修。与许承家同为“皇清敕赠工科给事中、崇祀乡贤”许明贤之子,乡钦大宾候选知县许承宗之弟。
  许承尧(1874—1946),单名芚,字际唐,一字芚公,号疑庵。室名“眠琴别(待续)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
  许氏为近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为府庠生。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曾师事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时掌紫阳书院)与同学黄宾虹、江鞠卣相交莫逆。1904年光绪甲辰,中进士点入翰林,为庶吉士。旋而告假南归,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后因秘密组织旨在废除君主、推行新学的“黄社”而被人告发,遂辞去二校监督之职,回京销假。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是以许承尧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编修兼国史馆协修。辛亥革命后,应皖省督军柏文蔚之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筹建芜(湖)屯(溪)铁路。不久,柏文蔚等讨袁失败,许遂去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渭川道尹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自此绝迹仕途,息影家园,以著述终老。
  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其诗“初学长吉、义山,继乃由韩入杜,冀窥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陈简斋。明、清二代,时复旁撷。无偏嗜,故无嗜肖。”(《疑庵诗》自序)同时,他还深受龚自珍、黄遵宪的影响,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其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诗集名《疑庵诗》,马其昶、陈宝琛曾为之作序,晚年经其手订,有十四卷本传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参与《安徽丛书》的编刊,后因抗日军兴,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议重修《歙县志》并被共推为总纂。经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该志凡十六卷,搜采广泛,考订精赅,为方志之杰构。许承尧在长期治学中,尤其在辞官返乡之后,主纂《歙县志》之余,博览群书,广事搜讨,赓续十余年,乃完成《歙事闲潭》。
  承尧先生另撰有《疑庵文剩》、《疑庵随笔》、《疑庵藏书画录》、《疑庵日记》、《〈蕙音阁诗集〉评点》,辑有《新安佚诗辑》、《明季三遗民诗》等。在兴学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外,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我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除此三翰林外,唐模村知名人士还有许素玉、许家栻等。
  许素玉(1917—  )女,字白珩,暨南大学教育系毕业。为旅台高层人士。历任《女青年》月刊社长、国民党中央团部干事、女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时代妇女社社长、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阳明山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1978年11月出任国民党中央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台湾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协进会理事长。1963年起当选国民党九届、十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曾编著《女青年往何处去》、《妇女与妇运》、《中华民族英雄传》等书。
  许家栻(1892—1995)字伯龙,号樗翁,承尧长子。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律学堂。历任成都高等法院审判厅、安庆地方法院、上海会审公厅推事,兰州、宜昌地方法院院长,武山县知事,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刑庭庭长兼上海持志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等职。民国23年任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院长时,因追随胡汉民,同情蔡廷锴在福建建立人民政府,被国民党所忌而去职。民国25年在沪任律师,后出任歙县旅沪同乡会会长。关心乡梓福利事业,多次为赈济旱灾筹募面粉,为同乡调解纠纷,养生送死不遗余力。收集不少书画精品,一部分并入其父檀干书藏,建国后悉归国有。曾与围棋名流顾永如、魏海鸿、过惕生等人组成“丁丁棋社”。
  唐模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人、地之间是互相依存促进的。优美的山川景色孕育出代代名人。徽商兴盛为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唐模的檀干水口园林,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歙县志》称:“(檀干园)昔为许氏文会馆,清初建,乾隆间增修。有池亭花木之胜及宋、元、明、清初人法书石刻极精。”唐模水口古树蔽日,风景幽美。檀干园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融山水、田野、村舍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徽州园林风格。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似清奇的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它有起景、有高潮、有结景,又有空间的过渡,主从分明。序幕初开,有亭翼然,穿过石坊,空间变换过渡。长而稍曲的石板路将视线导向园林,形成聚景。缘溪而行,渐入佳境,涧渠送响,林木葱郁。园内则以水面为中心,凿水为濠,挑堤种柳。整个水口数百株合抱的大树和烂漫的“桃花林”环抱三塘,形成闭合空间。林木间透进山色村景,又产生了虚实变化效果。“玉带桥”分水面为二,在空间收放和层次变换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饱览山容水态后,似已接近结束景观尾声,但意外的是,溪水不放人行。过“许氏宗祠”,青石板继续向前延伸,双孔廊桥“高阳桥”架于溪上,两个券门通往水街。村内路随溪转,带敞廊的铺面临水朝街,一曲未终,另一篇绝妙的好词又开始铺叙了。运用诗人画家意匠剪裁真山真水,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古人造园手法竟如此高明。“全村同在画中居”,形象道出了徽州园林的建筑特色。
  “檀干园”又被誉为“小西湖”,在徽派园林中享有盛名。1988年,歙县古建公司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市承建“春华园”,园中按檀干园之原型建造了一个“园中园”,异邦友人亦热衷于此,园林之美,可想而知。
  以山水林木为主,配以徽州传统古建筑,形成檀干园景区和各个景点:
  蜈蚣桥和“老槐树”。位于村东入口处。蜈蚣桥桥身为“S”形,由两座桥礅和六块长石板架设而成,状如蜈蚣,故名。桥面坚固平稳。桥头一棵百年古樟,枝繁叶茂,将蜈蚣桥隐于虬枝茂叶之中。古樟曾作为电影《天仙配》“老槐树”外景,为董永与七仙女作媒,真乃以樟代槐,天作之合。
  沙堤亭,位于唐模村东,建于清康熙年间。平面为正方形,边长6.2米,分三层。底层外檐为十二根石柱,并置有飞来椅。中间为4.3米正方形的砖砌休息室。四面各开一门。上两层四边为虚阁,中间空。四面均装有栏杆和挂落。歇山顶,有飞椽出檐。八个翘角上各悬铁马。东西各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正脊和垂戗脊饰鱼、狮、狗等吻兽。此亭选址适中,造型精美。1991年安徽大水,得八方支援赈灾。省政府仿此亭建造“风雨同舟”亭于北京陶然亭公园以示感谢。该亭按沙堤亭0.75比例建造,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樊炎冰先生设计,1996年被建设部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
  同胞翰林坊。位于檀干园东南,跨路而立。建于清康熙年间。里人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考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为旌表许氏同胞兄弟,朝廷恩准建造此坊。石坊为四柱冲天式,三间三楼,高12米,宽10米,龙凤板上刻有“恩荣”二字。明间额坊上东面刻“圣朝都谏”,西面刻“同胞翰林”。月梁上刻有竹林园囿、异兽出没等图案。四根石柱均有精致的雕刻。明间石柱前后有两对石狮。次间石柱前后为坤石。柱础和狮座及坤石均刻有图案。整座石坊华丽风雅,保存完好。入口门楼与檀干园正门。过“同胞翰林”坊,便是檀干园入口,原有小楼和凉亭。亭称“响松亭”,因藏屋于松林之间,清风吹拂,松涛阵阵,故名。亭入口两根石柱上,有木雕楹联:此一带远近村居旧称丰乐,有六朝烟水气味可与游观。为清末秀才里人许霁峰撰书。小楼后遭兵焚,仅存一门,石额上镌“檀干”二字,为清代鲍瑞骏所书,今已不存。响松亭已重建于原址附近。檀干园正门,原为两进建筑,门屋匾额上书“檀干园”三字。民国时许承尧改题成“檀干公园”。两旁楹联“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亦承尧先生撰书。另一幅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屋内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今均已不存。大门门首上方园名,为已故国内图书馆学泰斗、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94高龄时所书。原门屋至正厅甬道,全系白色鹅卵石铺砌。正厅内有神龛,横匾“古烈士龛”,内供唐代“安史之乱”殉难名臣张巡、许远牌位,今已易处改观。
  鹤皋精舍。此为“檀干园”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下对堂,中有天井。上堂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堂客室整齐,几净窗明。正堂为程天放所题“鹤皋精舍”横匾。上下堂各有悬联,或即景,如“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辉。”“一水通烟留月,四时扫石看花。”贴切清新,耐人寻味。或抒怀,如“或疑秦时人避乱来此,是为愚公谷以臣名之。”闲适冲淡,颇有高士遗风。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春秋佳日,游人辐凑,多在此品茗对奕。亦有来此聚宴宾客,举行礼庆的。园林幽雅,风光秀丽,颇能怡情悦性。民国二十九年秋,国民党陆军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移驻唐模,以精舍为行辕官邸,盖亦取其高雅、闲适、清新也。惜原物已荡然无存,重新恢复的鹤皋精舍,设许氏文会馆、“清听轩”义塾和忠烈庙三景点。“许氏文会馆”为当年文人墨客举办艺文活动之场所,犹今之“文化沙龙”。现陈列许氏家谱、末代翰林许承尧光绪甲午科举人乡试及同朝甲辰科进士会试墨卷、受业师及考试官阅荐、批取、批中等珍贵文物资料。还在展柜中展览许承尧《疑庵诗》台湾世界书局和安徽古籍丛书两种版本各一套十四卷本。另展《歙事闲潭》上、下两大册共三十一卷。上堂悬承尧先生遗像,两侧挂先生生前隶书联、中堂、条屏等,并配以省、市书画院名家丹青墨宝。门前楹联“文章唯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为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撰句。馆藏珍逾拱璧,充溢诗书文墨气息。歙、绩、休诸老年大学学员及画苑、书协常来此举行笔会,以文会友。
  “义塾”再现了徽州当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历史画面。室内五、六学童,旧时穿戴,面对孔子画像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格言联句,读三字经、千字文,诵唐诗宋词,勤思“勉学”。人未入室,便闻琅琅书声。及见学童开卷诵读,都感慨不已,盛赞徽州文风之盛。
  忠烈庙在“鹤皋精舍”东南隅,建筑古朴庄重,神龛内供奉唐代名臣张巡、许远塑像。许远为唐模许族第十六世祖。塑像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制作于明代。文革期间,被一个叫黄庆高的群众深埋附近废墟下,旅游开发后,经其指点出土,仍线条清晰,完好无损。当年鎏金纹饰,还隐约可见。另处还有四尊立像,石质雕刻相同,当为张、许之谋士、侍从,今嵌于“清听轩”墙围下,以示高下有序,主从分明。忠烈庙前悬联为“童可烹,妾可杀,城不可亡,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保日月双辉。”上联概括两位忠烈惊天地、泣鬼神的杀身故事,下联表达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庙内有今人录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条屏和摘录文天祥《正气歌》中颂扬张睢阳(巡)壮烈事迹诗句的悬牌。张、许二将军以坚守睢阳确保江南免遭战乱而壮烈牺牲,舍其小家,保全大家,江南百姓视其为平安的保障和象征。因之,遂有后来岩寺上九庙会及各地做“保安”的民风民俗。游人到此,见香烟缭绕,烛火通明,无不顶礼膜拜,瞻仰英烈。
  水榭-位于“玉带桥”前湖中临水之处。临水一面置坐凳和“美人靠”。入口为圆形洞门。上方由黄宾虹篆题“花香洞里天”5字。榭旁种植各种名贵花卉。其中以五棵合抱丹桂最为引人。一到八月,“桂风秋馥”,花香扑鼻,洞里窥天,映衬出“花红涧碧纷烂漫,天光云影共徘徊”集句联的佳美意境。
  玉带桥-为水榭至镜亭途中的一座石桥。桥面下为石柱。桥面为六块大青石铺成。石柱扶栏,把湖面分成里湖、外湖。过桥经过石矶砌成的“云桥”即达镜亭。“玉带”取唐模人希冀子孙后代蟒袍玉带、衣锦荣归之意,反映徽州人贾而好儒、荣宗耀祖的热切向往。
  镜亭-四周临水,是檀干园的中心景点。它由亭、廊、抱厦、小院、平台等结构而成。过云桥为小门,拾级而上,门首有“珠液”横匾。亭外为石砌平台,门内有曲廊。通过回廊到亭的中间。亭的平面为“凸”字形,面积106平方米。其后部为歇山屋面。前半部分为卷棚屋面。有六个翘角。亭下部为十六根石柱。石柱上接短木柱。上部用梁、枋拉接。上承檩条、老檐椽和望板,盖小青瓦,四面飞椽,并有翼角起翘。亭四面均有回廊。三面设美人靠和栏杆。正面明间为槅扇门。上方有“镜亭”横匾。最珍贵的是亭中间前后两墙壁上镶嵌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方。明间6方略短(105厘米×56厘米),是朱熹、苏轼、倪元璐、文征明、赵孟頫、查士标6人的行草书;次间12方较长(230厘米×57厘米),为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奕禧、八大山人(朱耷)等10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篆书、郑簠分书。龙蛇隐壁,铁画银钩,至今完好无损。
  镜亭前檐木柱悬挂许承尧先生撰书长联:“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为唐模檀干园真实写照。现已移悬“清听轩”大门。
  笠亭。位于镜亭以东内湖,四面环水,圆形。亭顶似斗笠,故名。昔有楹联:“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夏日垂钓亭中,颇具诗情画意。
  石舫。笠亭北向岸边,即为石舫之所在,现已不存。
  白堤。湖之北长堤横亘,摹拟西湖白堤,间植碧桃垂柳,设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息足,今堤仍在,绿化范围更大,树种更多,是俊男靓女约会谈心的好处所。
  桃花林。外湖东岸堤上遍植桃树,均经嫁接,昔有“桃花坝”之称。一株桃树上开出浓淡不同的花,还有疏密各异的瓣,令人眼花缭乱。堤上立碑,镌刻“桃华林”三字,今已不存。
  五福亭。紧邻“檀干园”入口门楼,遗址尚在,亭前檀干溪上石桥,即“五福桥”。桥尚在,亭早坍毁。
  环中亭。位于檀干园内湖堤岸,入村道路右侧。双菱连环,造型别致。楹联集韩愈、朱熹名句“花红涧碧纷烂漫,天光云影共徘徊”,十分恰当地刻画了“小西湖”的湖光山色。
  大树亭。在灵官桥南,原为灵官殿遗址。亭前立碑两块,一为“清听”,一为“引岚”,分别为许承尧、唐式遵所书,现已不存。
  许氏宗祠-它以族望深远、名声显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徽歙祠堂的典型代表。浸透程朱理学的徽州,到了明、清,越发和封建宗法制度紧密揉合。而宗法制度首要的原则是尊祖,尊祖的阵地就是祠堂。因此祠堂的功能便是“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成为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许氏宗祠”(待续) 为唐模许氏宗族的总祠,谱载嘉庆二年丁巳十月十二日未时破土,戊午八月竣工,占地五亩有余。3进7大开间,前后由32根大青石柱作架,甬道自大门门首直通石阶。拾级而上,便是宽敞的祭坛,祭坛与神龛之间,以30扇槅窗相隔,里为享堂,外为祀堂。神龛中为“报本”,东为“忠烈”,西为“节孝”,主次分明,工艺精湛。头门额枋上,四攒九踩四翘,品字斗拱。复有二攒半九踩四翘,品字斗共,各托流线优美结构相称的飞檐,参差映衬,布局宏伟。门首上方“许氏宗祠”四个斗大楷书横匾,与“钦点翰林”蓝底金字竖匾,加上祠前宽敞宏伟的青石平坦,以及坦前石柱石板栏杆与一字排列的石墩旗杆,集中显示了许氏宗族煊赫的祖业和族望。门前的石阶门槛和多层飞檐、翘角组构的门楼,其高度、气势以及大门首抱鼓石的规格、工艺,又反映了徽州祠堂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本宗本支当时的政治地位。许氏宗祠古风袅袅,飘逸到今天,成为徽派建筑艺术和封建宗法制度的陈列馆。
  许氏宗祠为唐模许氏宗族的总祠。始祖桂二公生3子应一、应二、应三。应三出继本里程氏。应二30岁早卒。应一生丙一、丙二2子。丙二出继岩寺镇闵氏,丙一生嘉、庆2子。嘉公分居下门,建承德堂,后为家庙。庆分居上门,建承恩堂,族称“荫祠”,即今之“许氏宗祠”。庆公生福荫、善荫、积荫3子。积荫早卒。福荫支下建支祠“骏惠堂”。善荫2房:辛童公支下建“尚义堂”,绵童公支下建“继善堂”。此三座支祠昔日称“厅”,“骏惠”为叔,尚义、继善为侄。
  唐模水街。具有江南水乡色彩。檀溪穿村而过,长流石断。两岸河以红岩石砌成,路面用茶源石板平铺,宽约2.8米,西北自“石头桥”向东南延伸至蜈蚣桥,长1100余米。沿岸民居多古典建筑。两岸之间,架石质平桥十座,便于两岸居民往来。
  水街为旧时商业街,店肆前有近3米宽的走廊,晴日遮阳,雨天避雨,临水一侧设“美人靠”,过往行人可在此歇脚,外地摊贩亦可坐定招揽生意。本村村民更乐于在廊下聚会聊天,成为热闹的黄金地段。漫步水街,古韵悠悠,犹如置身古代村居,令人乐而忘返。
  十桥九貌的檀干群桥。清澈美丽的檀干溪自西向东将唐模村分成南北两片,架在溪上的十座古桥,又把被分割的南北两半连成一个整体。“小桥、流水、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古朴幽美的江南乡村图画。这些古桥虽然短小,但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有“十桥九貌”之雅称。
  村西第一座桥俗称“石头桥”,中无桥墩,由三块等长青色茶石架成。当年大部分桥石与村中铺路的几千块石板,均自浙江茶源运来,水陆转运,备具艰辛。桥南原立有一大型拱门,进入拱门,就算进入了村庄。过去村民们迎宾送客,嬉灯舞龙,送丧接嫁,均以此为界。
  第二座桥称“三石桥”,由三块长6.9米,宽、厚均为35厘米的正方形大青石架设而成。中间立一桥礅。每根石柱重达1.5吨以上。
  第三座桥叫“戏坦桥”,桥北侧原有一可容千人的鹅卵石广场。旧时秋后或年边,常在此搭台唱戏。台是活动的,便于临时拆搭。做“保安”、“舞龙灯”、“跳钟馗”、“做把戏”等民俗活动,都可利用这一场所,桥也因此得名。但村民聚集戏坦看戏,坦临水街,街在溪旁,难免因拥挤而落水,故置办大量“桥板”,作为蒙盖河面之用,又在桥两边建栏杆,帮助防护。今栏杆已不存,所凿凹面石榫尚清晰可见。古人做事想问题如此周密细心,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第五座桥架设于水街中、下段,两桥结构相同,中间有桥礅一个,由两块较长的青石板作桥梁,桥面为横铺石板,也是一色青石。桥宽1.3米,桥面与道路齐平,车来人往极为方便。两桥下游五、六米处,有一古式水坝,所以两桥之间水势平缓,水深常年保持在1.5米左右,既能垂钓,又是天然泳池,炎夏季节,戏水游泳者络绎不绝。
  第六座桥即“高阳桥”。高阳桥为唐模水街十座石桥中之主桥,为廊桥形式,位居其中。石质,双孔券,单孔跨度近7米。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郡望。该桥俗称“观音桥”,昔日桥内供奉观音菩萨。民国《歙县志》载:“高阳桥在二十一都唐模,跨檀干,许克云建。”与桥右毗连的里门额上,刻有“飞虹”二字,旁署“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桂月望日,里人许锡龄题”字样。可知桥至迟建于雍正年间。又桥双券中间桥名刻石,署“嘉庆十七年冬月吉旦造”字样,为嘉庆时维修所刻。桥面建五开间小殿。梁、柱、檐、拱仿明式建筑。桥面面积60余平方米。东面竖一排青石砖雕栏杆,设1米宽人行道。小殿上方置有彩绘天花板。四壁以壁画为饰,色彩至今仍鲜明艳丽。地面铺地砖,光洁平坦。南北梢间各有门户相通。东西两面檐柱之间装有槅窗。下为栏板。西面檐下悬挂蓝底金字“高阳桥”木匾。左右柱上分挂木质楹联:“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桥屋正脊中央,安有圆锥形锡铸宝顶,银光闪耀,颇为(待续)壮观。
  第七座桥叫义合桥,因唐模清时置“义合大社”而得名。此桥有两个桥礅。原由十二根柱石搭建而成。据说因桥太窄,后由一富户每排又添了一根柱石,所以现在桥面有五列三排共15根柱石。靠西一列三根柱石与其它十二根柱石,石料明显不同,看来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这座桥的石料比较粗犷,保留了石料开采时的原始凿痕,别有一番韵味。
  第八座桥叫“灵官桥”。灵官桥位于“许氏宗祠”前的檀干溪上,因桥南有灵官殿而得名,单拱,桥面宽丈余。由路上桥原有三级台阶,桥两边有石栏,后因修机耕路拆除。桥下溪水与檀干园相通。灵官桥之上游有三个圆形石磴,桥下游10来米处有三个圆形深潭,隔水看去,深不见底,人们比作西湖的“三潭印月”。
  第九座桥为“五福桥”,因其北有“五福庙”而得名,两个桥礅,由三列三排九根宽约35厘米、厚18.5厘米的柱石铺设而成,与檀干园大门遥遥相对。

  第十座桥为“蜈蚣桥”,前已述及。
  这十座古桥,分布在大约1公里左右的溪流上,平均每百米就有桥梁一座。村中心一段共5座,每隔二、三十米即有一座,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两岸村民的往来走动。溪桥密度如此之高,除了考虑行路方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还是为“檀干园”水口园林作配套,增色添彩,使唐模水口更具田园色彩和生活情趣。
  植于唐朝的古银杏树,是当年唐模汪姓当年择居迁徙的历史见证人。这“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郭沫若语)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傲然挺立,默默地注视着唐模人的生活轨迹和古村的沧桑变迁。许承尧先生对此树情有独钟,曾于1901—1902年间,写下《诘老树》和《老树对》一组两首古体诗。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中国正愈演愈烈,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两首诗里,先生赋予老树人格内涵,借树抒怀,表明自己“浩劫但凭天,立脚不移地”的志向和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超然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人们为美化古树,对古树寄以除病消灾、平安吉庆的愿望与向往,创造出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与民间传说流传至今。1994年4月,年逾花甲的北京园林局专家丛生先生与市林科所赵德铭教授一行数人获悉唐模古银杏树因保护不当濒临枯萎,在考察黄山迎客松后,直奔唐模。丛、赵二老在对古树反复审视后,竟惋惜落泪,愿掏钱养护。二老爱树如命的强烈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唐模人和当地有关部门,旋即采取专家提出的“异体嫁接输养技术”,于次日在赵德铭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古树旁另植3株直径约3厘米的小银杏树,并把小银杏树的树干镶嵌在大树皮层之中,使4树融为一体,犹如人之“输液”,通过小树将水分、营养输给老树。现3株小树都已成活,被抢救的古树南枝生长正常。枯木逢春,诚堪告慰丛、赵二老。溪南吴惜奇先生为此吟诗题赞:“扇叶翩翩果缀银,老枝今日焕精神。何当再续千年寿,报与人间一片春。”但愿老树新枝茁壮成长,虬枝巨臂摩娑幢幢民居,呵护片片田园,让唐模原野更秀美,文化更绵长,报给人间一个又一个灿烂明媚的春天!


责任编辑:唐模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邂逅唐模

版权所有@安徽省旅游集团 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景区 电话:0559-3548888/3539091 传真:0559-3539091
新浪官方微博:tangmoweibo@sina.com 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邮件地址:1850110046@qq.com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皖ICP备12015800号-1 技术支持:黄山时亿网络